吵架的理由,通常來自第三者,兩個人吵得臉紅脖子粗,當事人卻覺得莫名其妙。 現在的我,就有這種感覺。

釣魚台如果會說話,他一定會說,別吵了,我是我自己的~~都別爭!

住在上海的友人說,外頭很亂少出門為妙。這的確是。

但是北京的友人說,為了身家性命還是得出去,去買五星旗貼紙,貼在 TOYOTA 愛車上,以免~~~~

上海友人說,不夠啦! 四個車門還要貼毛澤東、鄧小平、胡錦濤、溫家寶外加毛語錄~~天阿!這小愛車成什麼樣?

北京友人說,出去一趟才了解現在外面真的很恐怖,他住在新光三越附近的高級住宅區,

鄰近的日本平價服飾優衣庫(Uniqlo)落地窗被打破,天阿!這是什麼情形呢?

頓時覺得身家性命不安全,因為人在衝動時,很難去思考對錯。

我在大陸的友人,請謹慎言行,如非必要,還是先回台灣吧!

 

 

 

小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記者陳盈霖洛杉磯報導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September 18, 2012 06:00 AM | 3722 次 | 0 0 評論 | 21 21 推薦 | 電郵給朋友 | 打印 
為持續保有中華民國戶籍,海外愈來愈多擁有中華民國與美國雙重國籍僑民,持中華民國護照入、出境,等出境時再申請在美國護照補蓋當次入出境章。駐外單位提醒僑民,在台灣停留期間,需符合美國護照有效簽證的停留期限,才得以申請補蓋入境章。

此外,台灣來美免簽即將上路,移民署指出,屆時台灣來美旅客需在旅遊前,上網申請「旅遊授權電子系統」(Electronic System for Travel Authorization)。

本報日前刊登雙重國籍惹麻煩一文,引起不少讀者關注。洛杉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移民署秘書劉文章表示,中華民國對雙重國籍國民出入境,有不少具體的規定,僑民除需秉持「用同一本護照出、入境台灣」、「一次只能用一種身分進出」外,也需留意「外國護照有效停留期限」。

劉文章說,中華民國「入出國及移民法」並無強制規定持雙重國籍者是否一定要憑中華民國護照出入境。為協助華僑順利返回僑居地,持中華民國護照入境者,可在合法的停留期限內,出境時,在海關申請在外國護照上補蓋入、出境章。

然而,若持美國護照出、入境的華僑,出境台灣時,卻不得要求海關在中華民國護照上補蓋章。

劉文章並表示,用美國護照到台灣,免簽可停留一個月(30天)。他舉例說,若只停留15天,沒有超過美國護照上免簽停留期限,即可以要求出境時補蓋入、出境章。

但若停留台灣期間超過30天,需看是否有中華民國簽證,若沒有的話,只能補蓋出境章,不得要求補蓋入境章。

他並表示,若持美國護照入、出境台灣,沒簽證者基本上需在30天內離境,除非遇到重大不可抗力事件,可至台灣移民署辦理延期,否則逾期出境將罰款,且一年內不得使用免簽證進入台灣。

值得一提的是,一旦台灣來美免簽證上路,遊客都需上ESTA網站申請旅遊授權電子系統。劉文章說,美國對免簽證適用國家,都需從國土安全部網站電子系統填寫旅遊授權書,通過之後才能進美國,等於是查核系統,但「最後是否能入關的決定,還是在美國海關」。相關網站可上www.usatravelvisa.net。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人社區新聞 - 入出境台灣雙重國籍者停留30天內可補蓋章

小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去信箱拿信,撲鼻而來的桂花香,不禁想起「八月桂花香」這部連續劇。

真的農曆8月了,好濃郁的味道喔!那就真的入秋了!

在亞特蘭大,農曆7月過後,就準備入秋了,且只要下過雨,天氣也就越來越冷。

萬聖節前,就要準備冬天的到來。

昨晚磅礡大雨,夾雜著打雷閃電,

還想著今天雙胞胎來會說,老天爺不乖,敲門太大聲,讓他們睡不好,

跟著讓他們今天早上賴床,所以去學校遲到。   ~~~~ 唉!學生不上課的理由總是千百種。

一旦冬天的到來,我想賴床的機率又更高!

 

小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豬排一塊  (先拍打,肉吃起來才有口感。筋割斷,以防炸的時候綣起來)

以下的調味料,沒有一定的量~因為不是浸泡,所以有先後次序

醬油

以上兩種~可倒在手上~塗抹豬排每一處

鹽      

胡椒粉

以上這三種~~ 我都用灑的 ~~ 感覺均勻就好

蒜泥  ~~  均勻塗抹在豬排的每一處即可

五香粉~ (可加,可不加) 通常我都沒有加

醃製時間,因為我的量都不是很多~所以需一個鐘頭以上~

如果要在半小時內食用,那調味料就加重~

做菜是很隨心所欲的~ 不用太拘小節,且每個人家裡的調味料~也不盡相同~

下鍋油炸先沾過地瓜粉 (記住,是粗顆粒的喔!)

多大的油溫呢? 地瓜粉下去試~~沒多久就浮起來~~豬排就可下鍋了~~

甚麼時候起鍋? 見到豬排兩面都呈金黃色,且浮上來,那再過三分鐘即可~

 

 

小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滷肉飯 

香噴噴的滷肉飯,對任何來自台灣的遊子,都是無法抗拒的平民美食。

新鮮上市喔!!!!!

好吃的食譜

五花肉  (量可依自己所須斟酌)

紅蔥頭  (四顆左右)

蒜頭  (四顆左右)

油蔥酥  (約醬油碟子的量)

鹽巴  (先一茶匙,味道還太淡,再多加一點)

醬油  (一杯,碗或酒杯都可,太多會讓成品看起來黑黑的~色就不好看了)

花雕酒  (1/2 杯,這個量是跟著醬油的,也可用紹興或米酒)

五香粉  (食指的1/2,不然味道太重,反而會想吐)

胡椒粉  (跟鹽巴一樣,想吃重點,就多再加一點)

花生醬  (一湯匙)

做法:

先熱油,關小火,爆香 蒜頭 &紅蔥頭

呈現金黃色後,開大火,放下五花肉一起拌炒,

肉變白色後,放下花雕酒,再拌一拌,沿鍋灑下醬油,

多拌炒幾下,加水淹過所有食材,

放入  鹽巴、五香粉、胡椒粉、花生醬,再拌一下吧!

別忘了 油蔥酥 喔!也一起放進去吧!

等所有食材滾了,就開小火,再滷一個小時左右。

中間空檔可以翻動一下,以免底部焦了。

自己如覺得要再久一點,無所謂,但至少要一個小時。

真的很簡單,有空自己動手做做!

小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轉載   

感謝台灣的教育,終於把我的兒子逼走了--- 李艷秋

李艷秋:

我這一生,做過兩個重要決定:
一、決定嫁李濤;
二、決定把我唯一的孩子送出國念書。

這兩個決定如果有任何一個錯誤,都會讓我悔恨一輩子。


送邦邦出國的賭注更甚於婚姻,我可能讓他脫胎換骨,也可能扼殺他的一生,整個家都可能因此陷入痛苦的深淵,而這個決定背後,伴隨的是連串的眼淚和椎心之痛。

我很幸運,也很感恩,這兩個決定,都沒有讓我抱憾

邦邦小時候,我給他取了兩個外號:「囉唆小弟」和「搞笑小弟」,可想而知,他是個愛說話又愛耍寶的孩子,我們喜悅的享受他成長的每ㄧ天;可是,到了國中,這ㄧ切嘎然而止。

送孩子出國的父母,有千百種理由,我們的理由很簡單──找回原來的邦邦。因此這本書,不會是其他父母們的教育寶典,因為每個孩子和家庭都是獨特的;它也不是成功典範,因為未來的路還很長;它只是記錄了我們這個家最驚心動魄的改變,和一個十四歲孩子的異國奮戰。

當然,我們還要談談台灣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因為,只要有一點點希望,邦邦有多一點點的快樂,我們都不會讓他遠走異域。如果以現在最流行的愛不愛台灣來質問,我必須坦白承認:我不愛台灣──的教育!教改已經夠亂了,我們又碰上九年一貫第一屆,實不相瞞,我到現在都不清楚九年「一貫」了什麼?我還是眾人認為資訊取得最快速的新聞工作者耶!九年一貫給我的最大震撼,是邦邦小學畢業升國中的時候,學校發了一堆「補充教材」,因為有好幾個科目,小學和國中不能「一貫」。以數學為例,小學有好幾個數學概念沒教,可是國中又以為小學教過了,直接跳到更難的階段,所以趁暑假及開學之初,要我們趕快「補起來」,好銜接國中課本。

好一個九年「一貫」!

我氣不過,把教育部官員請到節目中,只要他回答一個問題:「請問編國中教材的老師和編國小教材的老師,連開個會溝通一下都沒有嗎?難不成我們是國中、國小,一邊一國嗎?」官員無言以對,家長又沒有時間和官員泡磨菇,忙不迭的把孩子往補習班送。當白老鼠就算了,但燃燒我的孩子,還不能照亮別人的孩子,我才不要犧牲我的寶貝!

那美國教育又有多優?還不是問題一堆?的確,美國教育並不完美,但是他們教育的精神及內涵明確而感人,當我們身入其中去觀察,會發現他們認真對待每個孩子不同的特質,沒有用一個標準要求孩子向前看齊。「你很棒」、「沒關係,慢慢來」、「有你這個學生真好」,這些話是老師們的基本口頭禪,盡其所能不讓孩子覺得被歧視、被拋棄、被隔離;一向以美國為師的台灣教改,其實連皮毛都沒有學到,是橘逾淮為枳?還是我們已經讓升學主義澆熄了教育人員最原始的熱情?讓無意義的競爭煽動家長瘋狂虐待自己的孩子?他山之石,我們提筆寫下,希望我們的觀察,帶給家長、孩子、學校以及教育政策制定者思考的空間。

三年間,我們看到邦邦的轉變,他成熟而負責任,自信而不驕狂,懂得自我計畫,並且督促自己要不斷進步。我永遠記得他前些日子跟我說的話:「我念得很高興,因為我在為自己念。」

我真的感恩,因為我們有能力,可以做不同的選擇;但是我知道還有許多家長及孩子深陷在泥沼中,想要改變又無力實踐,想要對抗又毫無機會,只好隨著洪流,聽天由命。

城裡的孩子飽受補習及考試的折磨,鄉下和山地鄉的孩子卻因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連基本的程度都達不到,氣人的是,這樣的環境,還冠上「教改」之名,真讓人徒呼負負!

邦邦雖然從台灣的教育體制中撤退,但這裡是他的家,是他一有假期就立刻飛奔回來的地方。二○○七年,高中最後一年的暑假,他看到老爸奔波在幾個原住民部落,為孩子找課輔老師,於是他和我商量,要將這本書的版稅全部捐給TVBS關懷台灣文教基金會的原住民部落課輔計畫,讓他們有足夠的師資提升程度;明年他高中畢業上大學的暑假,就可以回來加入課輔義工的行列。我裝做很酷的問:「這本書我有寫一半啊!那我的版稅呢?」他說:「捐了吧!就當給我的畢業禮物!」

由於邦邦上課我上班,這本書的一部分,有賴其濬採訪整理補強,另外,我們做了一件讓天下編輯很困擾的事,那就是我們沒有公布邦邦的學校名稱,我們不希望這本書變成招生廣告,就讓我們專注在他們的教育方式,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發吧!
-------------------------------------------------------------------------------- 

三十秒後,決定放飛

他說:「以後星期六、星期天,我要開始補習了。」
李濤問:「那我們以後幾乎都見不到你了嗎?」
車子裡,一陣沉默,沒有人說話。
三十秒後,李濤說:「那就出國念吧!」
邦邦大喊:「不要!」
我的眼淚當場掉下來。

OO四年夏天,我們一家人歷經生離死別。七月,我們告別老奶奶;九月,將邦邦送到一個全然陌生的地方,讓他脫離我們的羽翼。這兩件事,都讓我們痛徹心扉。

我們一直三代同堂,奶奶和邦邦不僅是祖孫,也互為玩伴、朋友,甚至像哥兒們。奶奶不識字,邦邦負責當祕書;從學校回來要找人吹牛時,奶奶永遠是最忠心耿耿的聽眾;一時三刻看不到孫子,奶奶就要問:「邦邦呢?」學校要郊遊,絕不能告訴她,因為她一定不准!如果還想送邦邦出國,想也知道,必定掀起一場家庭革命。

可是,命運的演變就是如此不可預測。送走奶奶後的一個週日晚上,在車上,我順口問了邦邦暑期輔導的情況,因為他就要升國三了。他說:「以後星期六、星期天,我都不能跟你們在一起,我要開始補習了。」我們問他:「怎麼補?」「星期六和星期日,從上午八點到晚上七點。」「那星期一到星期五呢?」「早上八點到晚上九點半。」

平時,李濤工作很忙,下了班,都已經十一點多了,週末是我們重要的家庭日,如果連這兩天,邦邦都要補習,親子間幾乎就沒有相處的時間了。李濤問:「那我們以後幾乎都見不到你了嗎?」車子裡,一陣沉默,沒有人說話。三十秒後,李濤說:「那就出國念吧!」邦邦大喊:「不要!」我的眼淚當場掉下來。那時,邦邦剛剛滿十四歲。  

我承認,我是個矛盾的母親。

邦邦升上國中後,課業壓力就變得特別大,身為母親,每次看他熬夜打拚讀書,便覺得很捨不得,但邦邦不願意放鬆。然而,等到考試成績出來了,我又感到不滿意,覺得他應該再用功一點,可以獲得更好的表現,但是他又覺得:「我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妳還要求這麼多?」

通常,每天會有六科考試,日復一日,而我就每天糾結在「放」和「收」兩種情緒中。天下父母心,我也不例外,看到孩子念書念到焦頭爛額,我也會心疼,寧可他過得快樂一點,想要「放」;但是整個大環境又不允許,就怕他在這個節骨眼上鬆懈了,以後會跟不上,又不得不收」。兩種情緒反覆跌宕,我自己感到很煎熬,正好邦邦進入叛逆年紀,親子關係變得很緊繃。

其實,對於把孩子送到國外求學,我們不是沒有準備。只是我總覺得他年紀太小,希望他十八歲之後,再到國外去念大學,而不是這麼早就去當留學生。只是,那個暑假,許多接連發生的狀況,把我們一家三口推到一個必須抉擇的路口,走?還是留?如果把孩子留在台灣,從早讀到晚,每天承受著極大的考試壓力,忙到連週末都無法和家人一起過,這樣對孩子,好嗎?如果把孩子送到國外,沒有家人在身邊照顧,他會過得好嗎?會不會受欺負?會不會被帶壞?他的英語程度會不會跟不上同學?李濤在三十秒後做出決定,但是這個決定,會銜接起什麼樣的未來,卻是一片空白的未知。  

【邦邦的心聲】

要怎麼形容我的國中生活呢?其實,四個字就可以講完了,那就是念書、考試。真的沒想到,進入國中後,會有這麼多考試。剛升上國中的時候,我還抱著一顆赤子之心,希望生活可以跟國小一樣,快樂學習,並跟大家成為好朋友。但是,上國中的第一個禮拜,我發現事實不如想像中那麼美好,課業沉重如山。而且有些老師不再像小學老師,可以輕易的打成一片,師生之間彷彿有一層看不到的隔閡。導師每天的工作就是督促我們念書、訂定規矩和檢討人生意義。

曾經對國中生活還抱著一絲希望的我,有如進了冷宮,我時常看著學校隔壁的國小,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回到以前,但是總是事與願違。升上國二時,一天下來,從早考到晚,每天至少有七、八科的考試科目,我根本喘不過氣。總算放學了,我一身疲憊,拖著沉重的腳步回家,簡單的吃完晚飯,既不能看電視,也不能打電動,只能乖乖的坐在書桌前,攤開課本和參考書,開始念書,準備第二天的考試。念書念到深夜,都快抵擋不住瞌睡蟲的攻擊了,可是,進度還沒有念完,明天的考試說不定會滿堂紅,想到這裡,我只好強打精神,繼續和瞌睡蟲奮戰。

站在火山口的邊緣上

當邦邦準備邁入最辛苦、課業壓力最大的國三時,我們一家人就像是在火山口的邊緣,永遠不知道下一次冒出的熊熊烈燄,會不會將我們吞噬……

升上國中,是邦邦生命中的分水嶺。首先,課業壓力排山倒海而來。即使三年後才考學力基測,老師已經宣告正式進入「備戰時期」,上學再也不是件輕鬆愉快的事。其次,上了國中後,師生關係也變得和以前不同。在國小,教學是採導師制度,由導師包辦所有科目,老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長,不只是課業的表現,連孩子的個性、優缺點,老師也都清清楚楚。但是到了國中,每一科都有不同的科任老師,班導師和學生的相處時間變得很少,感情也比較疏遠。邦邦一向和老師的關係很親,師生關係的改變,讓他很不容易適應。  

另一個改變,就是老媽。

以前那位老媽,滿腦子教育改革的理念,會對學校寄送排名成績單不以為然,寫信給所有家長,請大家還給孩子一個健全的成長環境。但是,到了國中,老媽也義正辭嚴不起來了。現在不只是段考才排名,而是每天、每星期的考試成績都有排名,當基測的壓力已如影隨形,我不可能再寫信要求學校不要排名、不要給學生壓力了,這麼做恐怕會慘遭家長們的圍剿吧!

而且,我承認,其實我也愛面子,難免會認為別人會用「李濤和李艷秋的小孩」來檢視邦邦,如果邦邦表現不夠優秀,我實在沒辦法理直氣壯的說:「我孩子就是不出色,怎樣?」只要老師對孩子的表現稍微流露一絲一毫的質疑,我就立刻察覺,然後告訴自己:「回去一定好好督促他。」

這一督促,就沒有好下場。

當邦邦的學業表現並不特別亮眼,老媽開始憂心忡忡:如果連班上都不能名列前茅,面對全校、全台北市,甚至是全台灣的競爭,他豈不完全被比下去了?這樣一想,就覺得長路漫漫,前途無光,於是,我忍不住開始嘀咕:「邦邦,你到底盡力了沒有?」

念頭一起,我就開始觀察他的學習狀況。憑良心說,邦邦回家後,的確是在房間裡看書、溫習功課,可是,成績還是不理想,我開始懷疑,一定是他不夠專心,沒把內容念進去。邦邦一聽到老媽的質疑,就很生氣:「我很努力耶!我每天晚上都看到十一、二點了,已經很辛苦了!」「好吧!可能你真的很努力,但是成績還是不夠好,那就是你讀書沒方法。我就來幫你找讀書方法!」結果,方法沒找到,親子關係先毀了。

邦邦說,他很用心準備,但是老師的考題常會出到他沒準備的內容。所以,我就從「技術層面」出發,教他如何考出好成績。

第一,要求他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講,才會事半功倍(懷疑他上課不夠專心,一傷)。

第二,打聽他平時和哪些同學為伍,趕緊查詢他們的成績和排行,確認他們的讀書態度是否影響邦邦(對他的朋友打問號,又是一傷)。

第三、鼓勵他去結交功課較好的同學,讓他「向上看齊」(干涉他的交友狀況,再一傷)。

凡此種種,都是為了幫助他提升學業成績。結果,成績依然沒有起色,母子關係已經傷痕累累。就因為老媽愈管愈多,邦邦就更不願意告知他的學業表現,因為只要我知道了,就有臉色,就一定會檢討他──數學考不好就算了,但是,為什麼連歷史都考不好?為什麼只考八十分?再多考個十分有這麼難嗎……?

當你陷進分數的漩渦中,就真的很難跳出來。

每當我說一句話,我都知道自己在傷害他,我應該趕緊讓自己閉嘴,但就是會不由自主的一直說下去。就像一種好可怕的傳染病,只要我能停下來,立刻就不藥而癒,但是我無法停止。我覺得,如果我現在不督促他,以後就會變得更無法挽救。

當然,邦邦就不高興了,什麼話都不說了。以前那個「囉嗦小弟」,你不用問,他就會主動向你報告在學校一天所發生的事,上了國中的他,變得異常沉默,不管我怎麼問,他就是一聲不響,最多就是回答:「很好!」「就這樣!」「沒事!」三言兩語交待一切。

「囉唆小弟」變成了「省話小弟」。

每天簽聯絡簿是例行公事,簿子上都會釘著一張成績單。仔細看看邦邦的成績表現,坦白說,其實沒多糟,但是家長的期望心和比較心一旦被挑起來,難免會冒出:「哦!又是第十二名。進入前十名有這麼困難嗎?」這些冷言冷語,一點一滴,都在傷害孩子。

我曾經是個不問學業、只求孩子快樂的母親,為什麼會變得如此在乎成績表現?只能說,因為環境變了,孩子變了,我也就跟著變了,台灣的教育制度宛如一隻巨大的怪獸,把我們整個吃掉了。如果說,連我這樣的母親,都困在泥沼中無法自拔,我不敢想像,其他家長是怎樣的「鞭策」孩子呢?

情況持續惡化,我甚至進入了歇斯底里的狀態。

有一天,因為忙了一整天,我非常疲累,回家後,看到他的成績仍是奄奄一息、毫無起色,當下急怒攻心,火氣無法止息,也無法控制,就立刻爆發出來,對著邦邦大吼大叫。時間突然靜止了。我看到邦邦露出一臉驚訝的表情,睜大眼睛,兩行淚水,掉了下來。我突然像是被誰打了一鞭,一下子全醒了,從頭到腳,全身涼遍,心卻像是丟進大火中焚燒,滿是痛楚。我立刻跟邦邦道歉,但他還是沒辦法回過神,因為老媽已經成了瘋子。

從那一刻我開始覺得,如果再繼續坐視事情這樣下去,我們的母子關係,終將會崩毀。課業壓力不僅籠罩著我和邦邦,甚至還波及李濤。李濤每天回家裡,已經十一點多了,很累,和孩子見面的時間本來就很少,通常都是到邦邦房間門口,跟他打個招呼,因為邦邦第二天又有六、七堂的考試,李濤也不敢打擾他。李濤一回家,如果覺得氣氛不對,主動問起,我就會一五一十向他訴說。當工作已經讓他筋疲力盡時,他實在無法再承受家裡的低氣壓。若看到我和邦邦爭執,他會抓狂。

所以,只要我和邦邦一有爭執,我就立刻把李濤隔在外面,不讓他進來攪和,因為他一定會站在我這邊,受我的影響,氣憤填膺的覺得兒子太不受教,說不定就直接修理邦邦一頓,那麼邦邦的日子未免太難過了。

教育是百年大計,不但影響孩子的一生,也牽動著每一位家庭成員的神經。當邦邦準備邁入最辛苦、課業壓力最大的國三時,我們一家人就像是在火山口的邊緣,永遠不知道下一次冒出的熊熊烈燄,會不會將我們吞噬。

不正常的的教育制度,製造出不正常的麻醉劑,只要接觸就會被毒化,讓我這個母親也加入殘害孩子的行列,是不是大家都瘋了?最後,我們將邦邦送到美國── 那根本就是逃難!

【邦邦的心聲】

坦白說,我覺得自己還蠻努力的。但是成績時好時壞,平均永遠是班上的第十二名。數學和自然是我當時最討厭的科目,為了這件事,還跟爸媽吵過一次架,覺得不如放棄算了。至於我較拿手的科目是英文、國文、社會,表現還算不錯,但並不是每次都可以考到九十分,時好時壞。

要發成績單了,老師在講堂上喊著同學的名字,喊到我的名字時,我趕緊跑上前去,一看到成績單上每科的分數,彷彿世界末日來臨,腦子裡轟然一響,別人說什麼都聽不到,老師不用處罰,自己就超難過的。

不過,更難過的是,晚上還得把成績單呈給老媽看,我頓時有種不好的預感。果然老媽看到成績單,整張臉變得鐵青,開始質問我怎麼會考成這樣,是不是上課在打瞌睡,我已經覺得很沮喪了,聽她這麼說,一肚子火就莫名其妙的升起來,很生氣的回她:「十二名有什麼不好啊?」老媽更生氣了,開始數落我沒有進取心,她並不是在乎成績,而是認為我的態度有偏差;但我根本分不清兩者有什麼不同,反正就覺得她要求太多。這種「家庭大戰」,幾乎每隔幾天就會上演一次。

有時候,老爸下班回家了,看起來很累的樣子,看我們在吵架,他心情也很差,最後,他也會氣沖沖的跟著責罵我。反正,家裡的氣氛真是「冷」到連冷氣都不用開。我對學校開始害怕,我怕考試、怕發成績單、怕父母看到不高興、怕考不上好學校讓他們失望,好幾次都想逃開,但又怕父母傷心;但我也害怕,去美國念書後,我就能不再怕了嗎?

【快樂的孩子終會回來的】李濤

「爸!在美國上學,不適應,就回家好嗎?」一向歡樂的海灘上,夕陽映在孩子不安、焦慮的臉上。讓邦兒未滿十四歲離鄉背井,是我跟艷秋的椎心之痛,這個從娘胎超音波照片我就愛上的孩子,除了他上學、我上班外,邦兒的玩耍、成長幾乎沒離開過我的視線。沒想到,最反對孩子離開身邊的我,竟然親手把孩子帶到遠在千里外的學校,丟下他,自己回頭就走!

孩子還沒上幼稚園,艷秋就跟我約定,未來邦兒的學習一定要快樂、自在,絕不接受扭曲的環境、成績的壓力;這個期待,在邦兒上了國中後,就幻滅了!邦兒的稚真笑容,在國一消失了。愁眉、疏冷取代了昔日搞笑小弟。他媽媽常常紅著眼眶問我:「快樂的邦邦不見了?」

邦兒國中歲月,一早出門、晚上補習,我深夜下班,孩子不再像往常般在門口笑臉迎接,打開他的房門,頂多只見他半轉個頭,疲累的望我一眼,又埋首功課中。邦兒跟父母的陌生、距離,如野蔓滋長,濃又厚,快得讓我們驚又痛。

讓不滿十四歲的邦兒隻身到異地上學,對父母是個可怕的折磨,奶奶過世前,絕不會放人;奶奶過世後,爺爺也再三囑咐,不可讓孩子隻身在外。艷秋跟我也想過、閃過,卻從不敢面對。

直到一天,母子為了學習態度、成績,從教訓、爭執,到孩子失控嘶吼,媽媽的淚珠還沒掉落,邦兒就緊抱母親嚎啕大哭:「我好怕!真不知道自己怎麼了?!」

艷秋跟我知道,咬牙下決心的時刻到了!送孩子出去讀書,真的不只為他的成績、他的未來,而是,找回邦兒臉上的笑容!匆忙帶孩子到學校報到,見過老師、從台灣來的同學,一切妥當後,在我返台的最後一晚,邦兒一直沉默不語的晚餐。開車送孩子到宿舍大門,我望向車上的後視鏡,看著壓低帽沿、不發一語的邦兒說:「早點休息吧!明天開始上課,沒問題的。」

沉默一晚的邦兒,突然從後座用雙手緊抓住我的右手,沉痛呼喊:「爸爸!不要走!」淚水,瞬間溼了我的手肘、手臂,不過,真的分不清是邦兒,還是我的!這聲親切、熟悉的叫聲,我們好久、好久沒聽到孩子說了。

就像邦兒剛進國小時一樣,在車上,邦兒毫不保留的擁抱父母,把上了國中的冷漠外表一股腦的全扯了下來,哭著、喘著、抓住我們,校警的車子接二連三來了好幾趟,看到母子三人擁泣一團,又悄悄的走了。最後,邦兒止了淚,我開了車門,盯著邦兒拿起背包,推門進宿舍,轉身,邦兒揚起帽子,回頭燦然望著我們,揮手再見。

暫別孩子,對他媽媽、對我,真痛!不過,我們知道,快樂的孩子終會回來。

小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網上有很多祝禱文,太專業的也不適合我們這種平民百姓,剛好有找到這個,跟我們比較接近的。

忘了今晚11點過後要拜天公,還在店裡瞎混,到了家才想起來。

台灣媽媽真的超緊張,怕我不會說,還打電話來教我,但真要拜的時候,也忘了她交代的。

今晚真的很冷,邊念祝禱文邊發抖,也還好,雪只下了昨晚一晚,不然今天可怎麼辦?

 

   

正月九日拜天公

◎恭祝玉皇大帝聖誕

1.)供品:

鮮花一對、五果(五福)、糖果三盤、圓餅干三盤、紅圓六碗、發粿一對、燭一對、疏文一卷、太極金一O八張、天尺金七十二張、壽金三仟

2.)時間:

正月初九日 子、卯時大吉

祈福吉祥文疏

恭維.

玉旨高照無量光,皇恩浩大滿虛空

大大自性虛空藏,帝座威嚴鎮十方

  伏以至誠恭稟.

南無大慈大悲玄穹高玉皇大帝

南無大慈大悲諸天聖神眾等鑒納

    今為南瞻部洲中華民國   台灣省        樓, 

三寶弟子        今年      日  時生,合家人等,欣逢玉皇大帝聖誕日,誠心恭備香、花、果、饌、燭等恭祝聖壽無疆,聖聖壽,

唯仰賜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天下太平,眾生向善,勤行功德利世人,又仰聖神大慈大悲,加持弟子合家人等,福慧增長,身體健康,事事順利,弟子等亦當身口意供養,日行善行,報答天恩,弟子等,誠心一片與齊、鐉、香、花、果、燭一同供養祝壽,塵齊有限,誠心無盡,仰叩降納,弟子感恩。

    合家人等祭天祈安吉祥降臨

               供稟

南無大慈大悲玄穹高上地玉皇大天尊

南無大慈大悲諸天聖神眾等共鑒          三寶弟子       恭申

中華民果國            月初九日

 

摘自http://mayjentw.spaces.live.com/blog/cns!EC476FEDCC01B890!1269.entry

 

供桌.... 
供桌較特別,需設頂桌和下桌(或前後桌),一般是以長板凳或矮凳將八仙桌墊高,八仙桌腳下分別置放四疊壽金(金紙頭得朝門口,就像人敬神時的方向),此即為頂桌,下方前面再加放一張供桌,即為下桌。頂桌前再繫上吉祥圖案的桌圍,並在頂桌兩旁繫上頭帶尾青的甘蔗,兩只甘蔗頭尾青部分再以紅線繫在一起,兩來可加掛高錢(又稱長錢)垂在兩側,並準備三只或五只代表天公的天公座(燈座)擺在頂桌中間,中央再擺上香爐,爐之兩旁並備好燭檯。

 

 http://mypaper.pchome.com.tw/woonen19641225/post/1320677846

 

小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稱職的母親 不在犧牲而是成長
作者﹕陳彥玲(親職專家)

 

 莉秀是父母成長班的學員,她進教室時急切的表情告訴我,肯定又被兒子給氣得心神不寧了。果然,上課時她第一個發問:「老師,小孩不聽話跟媽媽有沒有上班有關係嗎?」

莉秀因為獨生子學校適應不良而辭去工作,專心當個全職媽媽已近兩年。但讀小三的兒子卻讓莉秀覺得:「簡直不把這個當媽的放在眼裡。」莉秀心裡嘀咕著:「是不是因為自己沒有工作而被兒子看輕了?」而動了打算重返工作崗位的念頭。

「真是的!他以為我沒學問、沒能力嗎?」莉秀說的頭髮都快豎直了。「莉秀啊,我可以感受妳的心情,也知道妳一心一意想幫孩子,才會因為無力感而生氣。對嗎?」莉秀的眼眶泛出了淚光。我繼續說道:「哭出來不是壞事,心裡頭舒坦了之後,再來想辦法,不要在生氣的時候做決定。」「謝謝老師提醒,唉!這真是我需要再學習的地方。」莉秀開始冷靜下來。

我笑笑的說:「當媽媽真是需要學習,莉秀願意來跟我們一起探討為母之道,已成功的踏出第一步囉,值得給自己熱烈的掌聲!」一時之間教室掌聲雷動。

莉秀說出自己的故事:「我生長在一個非常拘謹的家庭,父親很嚴肅,母親很少說話或表達自己的心情,我常常只看到她的背影,家裡幾乎整天聽不到什麼聲音。」當職業軍人的父親與家人總是聚少離多,因此,小小年紀的莉秀希望能早一點脫離家庭,找尋外頭快樂的天空。

她在學業上的表現,讓父母很放心,因為成績優異,很早就找到待遇不錯的工作,也就順理成章的離家在外獨居,跟原生家庭的距離越來越遠了。工作上優異成果為她帶來許多成就感,也讓她認定人生的價值建立在學業成績或工作成就上。

志源在職場上的表現讓莉秀傾心,兩人因此走上紅毯。莉秀原本認為從此可以在職場上一帆風順,並且組織自己溫馨的小家庭,沒想到這個夢想卻因為兒子日漸長大而成為頭痛的挑戰,最後因為學校對兒子行為強烈的反應,莉秀不得不放棄工作全心全意照顧小孩。

「老師,我發現原來自己不甘心辭職的原因,是不肯放棄工作讓我覺得有價值的想法,到現在我才知道自己為了工作而活,所以我很在乎老闆對我的肯定、同事對我的依賴,雖然我離職了,可是我的心還是沒有放在孩子身上,而只是將工作表現轉移成對孩子成績的要求。好累啊!」

「這是許多現代媽媽的心聲,一輩子讀書為了找好工作,成就一個符合自己條件的家庭,但是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結果,卻讓我們喪失了許多了解別人與廣結善緣的機會,到頭來卻無法用課本的答案解決人生的課題。」大家心有戚戚焉的點著頭。

我問她們:「如果改變觀念來看,身為一個稱職的母親可以培養出哪些能力呢?」「啊!我們怎麼都沒想到?」這群媽媽張大了眼睛,異口同聲的說。「我們一直認為,當了媽媽就是犧牲、犧牲再犧牲,連最後剩下的還是得犧牲呢!」

課堂裡開始充滿了討論聲,熱切的氣氛裡,我聽到了精采的答案,她們發現當媽媽可以訓練出時間管理能力,可以是多功能的服務專家,可以擁有像法官一樣的細微觀察能力,可以是孩子的第一個啟蒙老師與營養學家,也可以是心情激勵專家等不一而足,隨後我再帶領著她們如何將這些發現化為具體的行動,落實在生活之中去強化自己的能力與周遭家人建立善的互動。

我抬頭看著冬天的陽光灑進了教室,那一道道金黃又溫暖的光束,讓我心中升起了窩心的感覺:「請大家先暫停討論一下,靜下心來,轉頭過去看看窗口的陽光,或許妳會看到心中的孩子在陽光的深處對妳揮手微笑喔!」◇

 

美東時間: 2011-01-19 09:01:21 AM 【萬年曆】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1/1/19/n3147063.htm

小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題報導》虎媽戰歌 點燃育兒戰火
本報記者/羅旦兮 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January 30, 2011 
   
圖片 1 / 10
蔡美兒(中)新書「虎媽的戰歌」掀起中西教育方式的爭論。圖為她與一雙女兒在康州家中。(取材自英國衛報)

坐在曼哈坦雀兒喜一間藝術俱樂部,「虎媽」蔡美兒15日接受英國衛報專訪,幽幽地說了個故事:有一年全家四口在一間餐廳慶祝蔡美兒的生日,當時年僅四歲的二女兒蔡思珊送上一張她親手繪製的卡片,寫著「生日快樂,媽媽我愛妳」,上面還用蠟筆畫了張笑臉。蔡美兒的反應是把卡片扔在桌上,說:「我不要這個,妳可以做得更好」,「我有一個小盒子,專門放妳和姊姊送我的卡片,但這張不能放在小盒子裡。」然後她把卡片翻了面,學女兒在上面寫下「生日快樂Lulu(思珊的小名),Whoopee!」並畫了張哭臉。

 

華人第二代 現身說法

 

 

「虎媽」掀起中西家庭教育子女優劣之戰,不少第二代華人也跳出來現身說法。對三、四十歲以上華人而言,自己成長過程中,「虎媽」的影子幾乎無所不在,他們覺得忽聞「空谷跫音」。不過教育學者強調,教育方式沒有絕對優劣之分,高壓的教育方式,要視子女成長環境和接受能力「斟酌運用」;心理學家則擔心「虎媽」觀點,會在美國社會塑造出中國母親們刻板印象,更擔心華人父母盲從,視強迫子女接受高壓教育、揠苗助長為理所當然的「高人祕笈」。

 

皇后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葛樹人說,「虎媽」報導曝光後在中美社區引起很多討論,亞美心理學會憂心外界因此對中國父母教養子女形成刻板印象,加上蔡美兒專業背景提高她撰文的可信賴度,自信不足,或稍稍盲目的父母,很可能就會考慮把這樣的教育強加在子女身上。

 

教養方式 概分四大類

 

葛樹人強調,東西方教育方式沒有不同,也沒有優劣之分。他指出,教育研究普遍將教養方式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絕對服從」(Authoritarian),父母的話是絕對權威,必須服從,不容質疑也不容反駁;第二類是「權威」(Authoritative),這類的父母對子女有很高的期望,但允許子女提出自己的看法,也會從旁給予幫助;第三類是「縱容」(Permissive parenting),這類父母的教養方式中,親子關係通常很親密,注重對子女的包容和鼓勵,但不在意自己對子女的期望,不過這類子女的抗壓性也最低,一旦遇到困難,很可能無法面對。最後一類則是「疏忽」(neglectful parenting),只管子女的衣食住行,讓他們自生自滅,對子女很少有情感的表現,也不認為教育子女是他們的責任。

 

葛樹人指出,上述四大類教養類型,幾乎囊括所有族裔教育下一代的方式,並將之融合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中,但不表示「同一族裔家長用的都是同一種方式」,即使採用相同方式的不同族裔,表現出來也有不同。

 

華裔親子 意外更貼心

 

紐約州教育廳督學羅漢中對於虎媽掀起東西方養育子女方式的風波頗有感觸。同樣嫁給猶太人,虎媽蔡美兒專攻法律、羅漢中服務教育界30多年,相似的背景讓她同意蔡美兒的部分觀點,「但是也有很多我無法茍同」。羅漢中認為,華爾街日報記者以較偏頗的角度將蔡美兒描述成「虎媽」,對蔡美兒有些不公平,「蔡美兒自己也說,她寫書的目的不是教家長要如何教育子女,每個小朋友都不同,不像服飾店的『one size fits all』(均碼衣)」。羅漢中認為,作者寫書的目的,只是分享她在教育子女道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如何因此改變自己教育的方式,並非概括描寫所有的中國媽媽。

 

「虎媽」話題在媒體延燒,意外拉近或疏緩不少華裔親子因教育產生的緊張關係。一名家長說,「我兒子把『虎媽』的報導轉寄給我看時說,原來還有更嚴厲的媽媽,兒子和我的關係反而拉得更近。」另一華人家長說,家中老大把報導轉寄給妹妹,結尾時說,「妳看,原來我們的媽媽還OK啦」。

 

蔡美兒的大女兒蔡思慧日前投書紐約郵報,公開為母親辯護,認為母親嚴格的管教「讓她的潛能得以發揮到極致」。不料此信反而引起家長們懷疑:在高壓管教下成長的孩子,真能了解「虎媽」式教育的意義嗎?她的辯護是出自內心的真誠?

 

幼女反抗 虎媽也反思

 

蔡美兒也說,她對大女兒的教育方式,在小女兒身上完全不管用。小女兒身上發生的兩件事,是促使她回顧自己教育方式的動機。蔡美兒對衛報說,思珊在13歲時開始對任何事變得麻木,還拿剪刀把自己的頭髮全部剪掉;一次假日期間,全家到莫斯科作家庭旅遊,蔡美兒和小女兒發生最嚴重的爭吵,「思珊在一間咖啡館摔杯子,大叫『我不是你想要的那樣─我不是中國人,我也不想當中國人,為什麼妳就是搞不懂?我恨小提琴、恨我的生活,我恨妳、也恨這個家!』」

 

就在全家關係最緊張的時候,蔡美兒決定提筆將這個「可怕的時刻」記錄下來,「我一直對自己非常有自信,但那時只覺得整個家庭要崩解析離,是我做錯了什麼嗎?是我搞砸所有事嗎?」她一邊寫,一邊分送給家人看,「像是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兩個月寫下的東西,最後集結成了「虎媽的戰歌」。

 

羅漢中說:「那些對子女的『禁令』,是『虎媽』教育中最大的敗筆。」蔡美兒的禁令,包括不許在外玩過夜(sleepover),不許有玩伴,不許參與校園戲劇演出,也不可抱怨;不准看電視、玩電動,不得自己選擇校外活動;不接受任何A以外的成績,除了體育和戲劇兩科,其他都不許拿不到第一;不可接觸除了鋼琴和小提琴以外的任何樂器;不可以不彈鋼琴和拉小提琴。

 

羅漢中說,東西方教養下一代最大的不同,在於培養小孩子「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和「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 的能力。中國去年公布一項長達20年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針對一胎化政策後,被視為「特優異」學童,觀察他們從小到進入社會後的成就,結果發現小時候學習成績非常傑出的,長大後幾乎無法應付社會競爭,真正印證中國古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與小女兒爆發「摔杯子」衝突後,蔡美兒學會「放手」,允許思珊不再去樂團,可以去學網球,想拉小提琴的時候才去練習。衛報記者透過電郵問思珊,「衝突過後,妳覺得媽媽是不是更了解妳?」蔡思珊回答說:「她(虎媽)一直都比任何人了解我,現在她絕對比以前更聆聽我在說什麼,但不代表她喜歡我想表達的事物。」

 

消極抗拒 青少年悲歌

 

「虎媽」的戰歌下,隨之起舞的不一定全成了傑出人才,有許多無法或不願承受的青少年,成了逃家少年或乾脆自墮歧途,消極地抗拒戰歌的樂聲,最終變為「悲歌」。

 

在紐約一所明星高中唸書的傑瑞(化名)介紹,他同學彼德(化名)的母親是醫生、父親是博士,彼德成績非常優秀,還彈得一手好琴,但是家裡的規定與「虎媽」家相似。到了11年級要申請大學時,彼德受不了壓力,離家出走,至今沒有回家。傑瑞說,彼德雖然離家出走,後來仍回學校把12年級唸完,因為成績好,還申請到密西根的大學,只是再也不願意回家,現在是大一新生的他只願意透過同學與母親聯繫。

 

曾在紐約知名明星高中史岱文生高中擔任心理輔導老師的林昱廷說,這與子女的個性和抗壓性有極大關係。而在紐約市兒童保護局23年的資深社工輔導師羅淑華指出,該局每年接獲約4萬件兒童和青少年相關案件,其中青少年問題案例幾乎都起源於家長「管太嚴」,導致青少年極大的反彈,走入歧途或引起家暴相關案件。

 

林昱廷說,她輔導案例中有許多要求嚴格的家長:有家長要子女周一到周四下課就直接回家,不可以在同學家逗留;每天要練兩小時鋼琴、其他時間還要學別的技藝;每個月只有一個周末可以娛樂、輕鬆一下。結果學生無法負荷,成績一落千丈,甚至離家出走,成了必須接受心理輔導的問題學生。

 

一對家規同樣嚴格的女學生,在就讀史岱文生高中時離家出走,因家長態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命運。其中一名女學生因受不了壓力,離家出走後輪流睡在其他同學家中,天氣暖則睡在公園,家長卻不認為有必要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導致女孩16歲以後再也不願去上學,最後到餐館打工;另一名離家女同學的家長,則在輔導老師的勸導下反省教養方式,寫了一封長信給女兒,和女兒溝通、改變教育態度,終於喚得女兒返家。

 

傑瑞說,彼德母親一直以兒子為傲,以前動不動就將兒子掛在嘴邊,「現在再也沒聽過她提起兒子,知道的朋友更不敢在她面前問」。這名妙手回春的醫生母親,辦公室裡貼著感謝卡片上,有不少病人寫著「希望以後我的小孩能跟您兒子一樣傑出」,現在看來徒添悲傷。

 

教育方式 多依循父母

 

羅漢中從心理學角度指出,家長教育子女的方式,絕大部分都是依循她/他所熟悉的教育習慣。蔡美兒在父母嚴厲的教育下長大,讓她能夠擁有現在的成就,在一流大學教書、擠進主流社會,享受現在的成就。對她來說,是這樣的教育方式促使她達成這些目標,當然也會希望子女在相同的模式下獲得成功。

 

目前同時擔任兒童青少年心理輔導的羅漢中,也遇到過許多東西方家長面對教育的煩惱。曼哈坦史岱文生公立高中是紐約知名的菁英高中,學生必須經過競爭才能入校,一位華裔女學生在升高三那年,決定申請大學後要攻讀美術系,「她的母親得知後,在我辦公室裡痛哭流涕,害怕女兒以後找不到好工作、沒有光明的前途」。儘管羅漢中說破嘴皮,也無法讓這位來自中國的媽媽釋懷。

 

羅淑華指出,適度的高壓教育是可以督促子女達到更好的目標,但這與小朋友的成長環境和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她以蔡美兒為例說,蔡美兒和先生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一雙女兒耳濡目染,自然會產生同理心、認同感,認為母親對她們的要求,是讓她們也可以有相同的生活;但對於每天埋首在外賣店工作的父母,本身教育程度就有差異,與子女的互動也少,當他們要求子女好好唸書、不准出去玩,要子女成為醫生、律師,難免會造成子女心態上的不平衡,認為「爸媽都沒做到,為什麼要這樣逼我?」甚至埋怨父母「為什麼帶我來美國受苦?」

 

因材施教 子女更優異

 

擁有一對雙胞胎兒子的羅淑華說,老二的課業成績永遠是班上第一名,同班的哥哥則表現平常。她記得,大兒子中學一年級時曾苦著臉跟她說:「我不想作弟弟的影子。」一句話讓她有所警惕,從此再也不讓兩人穿同樣的衣服,並要求學校讓兩人分班上課,現在這對雙胞胎一個在香港擔任財務公司總裁,另一個在倫敦劍橋大學當副教授,「有時候互相競爭帶來的不一定是良性影響,更重要的是尊重子女自己的意願。」

 

華人新移民聚居的紐約皇后區法拉盛,則可看到另一番新移民家庭的教育方式。在當地華生占大多數小學擔任社工的陳老師表示,家長的教育方式與上一輩教養方式有很大關係,他發現很多新移民家長根本不知道,當幼兒回家時,應主動打開小朋友的書包、看看有沒有學校的通知單,有何交待的事情,「有時候『教育』家長比教導小朋友還花更多時間」。

 

陳老師說,有些小學生特別活潑好動、或是上課無法專心,當他建議家長讓小朋友學跆拳道或鋼琴來發洩精力、訓練專注力,「家長還會反問:『學跆拳道、彈鋼琴,跟我小孩書讀得好不好有什麼關係?』」他分析家長教育下一代的方式,與上一代如何教導他們有極大關係,不少來自中國南部沿海的新移民,從小就是父母扔進學校後去上工,等於是由學校「帶」大的,因此自己生養後,理所當然地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也不明白學習其他技藝與培養小孩長大成人的關連。

 

成功的定義 令人深思

 

「虎媽」旋風的出現,讓人開始思考有沒有「真正成功的教育方式」?

 

葛樹人說,所謂「成功」的定義到底是什麼,是學業成就?還是對社會的行為貢獻?中國、台灣和香港等亞洲國家從小注意學科成績,學術上可能一直取得很好的成就;西方國家如美國,一直以來不以測驗結果為主軸,鼓勵學生有創造性的思考,呈現在諾貝爾獎各領域得主,美國人占了大部分。教育專家指出,西方重視「多面向智商」(multiple IQ),學業只不過是其中之一,「如果從小學沒訓練領導能力、學著與人社交、或是在犯錯後學習改過,長大後一定會有部分缺憾,而這些缺憾造成的傷害是一輩子」。

 

葛樹人指出,美國在前總統柯林頓時代便發現教育系統和觀念必須改變,因此提出「全球化競爭力」的概念;小布希時代則接著提出「有教無類」(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設定測驗標準。台灣取消了行之多年的聯考制度,南韓也開始注重創造力教學,說明東西方都在朝取得平衡點努力。「不過即使教育方式可以取得平衡,但政策很難一夕之間改變」。但在教育大環境尚未找到成熟的平衡點前,虎媽的戰歌是否一直吹奏下去,又要如何因應子女和社會調整音律節奏,就只能端看每位家長的智慧了。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專題報導》虎媽戰歌 點燃育兒戰火

小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他人是自己的鏡子
作者﹕蕭玉笙(台灣/ 國中一年級)
 

人總是容易陶醉於自己的長處,而對自身的缺點視而不見或採取逃避態度。但是對他人,卻總是雞蛋裡挑骨頭,只看到別人的不足。批評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充耳不聞、故步自封甚至怯懦地逃避。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必定是善於從批評中汲取營養的人。當別人提出建議時,不應該氣急敗壞的去反駁他,而是耐心的聽完,最後再說聲謝!不管是不是對的,有沒有建設性,聽一聽,一點損失也沒有不是嗎?

人生難得,要把握住生命的每一個學習;常以人為鏡,進而以史為鏡,更以聖賢行徑為鏡。只要從紛擾的世界中靜下心,就會很容易發現,別人恰巧是一面鏡子,你的一舉一動都反映在鏡上。這塊「人鏡」不像普通的鏡子般一目了然,要靜心,也要勇氣,才能面對鏡子上的自己。

智慧者,以人為鏡,把別人照自己。愚癡的人,以水為鏡,在水裡照自己的影子;以別人為鏡,別人有優點,我們精進學習;別人有缺點,我們檢討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勉之;對別人不要苛責,對自己不要寬容。以原諒自己的心,原諒別人。以責備別人的心,責備自己。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和敢於直諫的魏徵,被公認為賢臣明君的典範,兩人之間的君臣之情,在歷史上也被廣為傳誦。魏徵對於太宗,不管是公事還是私事,只要認為不恰當的地方,都會馬上提出糾正。魏徵去世的時候,太宗悲傷不已,並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

唐太宗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明君,不僅是因為有魏徵這樣的忠直之臣,更因為他有善於傾聽的態度和面對錯誤的勇氣。

傾聽別人的批評,其實就是一個溝通的過程。沒有這樣的胸懷和覺悟,是很難集思廣益、獲得成功的。如果一意孤行,不聽從他人批評和意見,肯定會蒙受很大的損失。因此,我們必須認真接收他人的良好建議,時刻反省自己的行為,才能獲得更好的成長空間。

這樣時時檢討,縱然不能轉凡成聖,也可變化自我的氣質,一天天地,使自我的氣質昇華。你會善用這一塊「人鏡」嗎?!◇

美東時間: 2010-12-29 06:59:55 AM 【萬年曆】
本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b5/10/12/29/n3127051.htm

小管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5